如果說繼全面啟動之後,什麼電影會讓我陷入劇情的起伏中,值得推薦,就是這部了。
一開始我並沒有注意到這部電影,直到 Szu-Yu Yeh 說這部電影的IMDB 9.X。我想說真的假的,已經很久沒有9以上的電影,到電影版逛了一下滿滿的星星文,吸引了我很大的興趣。
本來以為會是像星際大戰等戰爭打鬥電影,結果是大出意料之外講更深的議題,感性與理性的拉扯,還有誠實的議題。再加上談太空談物理,是我最喜歡的科學探討。
看完後我馬上想到一部也是讓我深深思索的電影全面啟動,果然出來一看,原來是同一個導演。繼史蒂芬史匹柏之後讓我有印象的導演。
為了讓未看過的人有驚喜,簡單的描述一下就等大家進戲院看摟。
Sunday, November 9, 2014
Wednesday, October 15, 2014
20141015 商周創新之夜
時間雖然晚了,趁著記憶猶新小小的寫一下心得。
地點是小巨蛋,現場用自己的Android手機就可以利用FM收音機選擇中、英、日聽三種語言(iPhone就抱歉了,老是別人有的他都沒),或是去租現場的機器。
除了第一位講者日文是真的聽不懂需要翻譯,其他的我就把耳機收起來了。
1.
第一位講者是一位日本的先生,產品是機器人,不過是像鴻海郭董的那種工業用機器人,不是人形會和你說話的那種。
談到生產使用機器人的好處,當然是24小時,一周七天,一個月30天都可以工作,不會累,速度也快。
裡面也使用到了辨識技術,機器人會辨識桌面上是什麼物體,再將其分類。
他也提到說有人說機器人無法和人類一起工作,第一是大小的問題,他們開發了一個人大小的機器人,所以可以穿插在人類當中;第二是安全的問題,所以他們做了可以和人一起工作的機器人,只要一碰觸就會停止動作。
心得:
用機器人生產不算是什麼創新,不過倒是個改變。改變的是企業的生產力可以提升,而且是可以準確計算生產數量;另一個被改變的是人類的工作會被剝奪。
2.
第二位是人造肉的先生。他用生物科技利用細胞再生的原理生產出肉,不再需要宰殺動物就可生產出肉。他提到應用在二個地方,一個是皮革的生產,一個則是食物。
既然是人造肉,就可以控制肉元素的組成,保留其營養如蛋白質和維生素,脂肪可以去掉(但有些肉好吃就在於其脂肪),就像低脂牛奶一樣,生產低脂的肉。
生產絕對健康的牛肉,其環境也是公開透明乾淨,不需擔心吃到有問題不健康的肉。消耗低的資源就能生產出肉。未來還可以解決糧食問題。
現場找了二位老闆上去試吃,當然老闆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的很棒(難怪可以成為大老闆);另一位是找觀眾上去吃,我是很欣賞他的誠實拉,他說"吃起來像品客洋芋片,又沒有那麼脆"(說話這麼老實,難怪人家是老闆你是一般人)。
心得:
第一個我想到的就是道德問題,人造肉會不會衍生跟人造生物一樣的問題。
第二是食品天然或是基因改造的問題,到時超市可能會有天然肉和人造肉的不同區域吧。
第三是有人吃素是因為不想傷害動物,如果肉是可以在不傷害動物的情況下人工製造的,那算是葷還是素呢?
3.
第三位是個設計師。講設計就是未來,可以改變世界。
心得:
我個人是覺得沒講到什麼重點,就是講設計,去看一本設計書大概就是在講這些東西吧。
4.
第四位是台灣人上場,主要是在講他在奇點大學的生活,全球80人來自35個國家,他很榮幸成為那80人之一。
內容是上課的講師都很厲害大有來頭,連他的同學也都很厲害。
比較有印象的是奇點大學的指數成長思想,10 + 10 + 1 Billion,也就是10個星期去想出用10年的時間,提出會影響10億人的方案。
心得:
台風很穩健,很活潑的簡報,只是大多在敘述他在奇點大學的所見所聞,他個人做了些什麼事情倒是沒有提到,就是一個很棒的報告校園生活的演講。或許是我對他不太熟悉,不曉得他有什麼豐功偉業,至少他也講一下做了什麼事可以讓他進入奇點大學。
5.
第五位講永續與創新的結合。提到一個例子,咖啡除了可以喝,它的渣還可以拿來施肥,做衣服、做鞋子。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就不提了。
心得:
或許是因為在MBA已經看過很多類似的個案,也上過永續的課程,更實地到歐洲參訪各國永續與創新的做法,所以沒有覺得很驚奇。
不過我倒是很欣賞他的說法: 我們這房間(應該是他們辦公室)沒有人會說不可能,說不可能的人,滾出去!
他也提到創新就是要讓自己思考像小孩子一樣,天真的想法或許就是創新,不要侷限自己,不要說不可能。
---------------------------------------------
凌晨2點了,希望犧牲睡眠時間的我,雖然寫的東西稍有精簡,還是希望對沒去的人有幫助。
地點是小巨蛋,現場用自己的Android手機就可以利用FM收音機選擇中、英、日聽三種語言(iPhone就抱歉了,老是別人有的他都沒),或是去租現場的機器。
除了第一位講者日文是真的聽不懂需要翻譯,其他的我就把耳機收起來了。
1.
第一位講者是一位日本的先生,產品是機器人,不過是像鴻海郭董的那種工業用機器人,不是人形會和你說話的那種。
談到生產使用機器人的好處,當然是24小時,一周七天,一個月30天都可以工作,不會累,速度也快。
裡面也使用到了辨識技術,機器人會辨識桌面上是什麼物體,再將其分類。
他也提到說有人說機器人無法和人類一起工作,第一是大小的問題,他們開發了一個人大小的機器人,所以可以穿插在人類當中;第二是安全的問題,所以他們做了可以和人一起工作的機器人,只要一碰觸就會停止動作。
心得:
用機器人生產不算是什麼創新,不過倒是個改變。改變的是企業的生產力可以提升,而且是可以準確計算生產數量;另一個被改變的是人類的工作會被剝奪。
2.
第二位是人造肉的先生。他用生物科技利用細胞再生的原理生產出肉,不再需要宰殺動物就可生產出肉。他提到應用在二個地方,一個是皮革的生產,一個則是食物。
既然是人造肉,就可以控制肉元素的組成,保留其營養如蛋白質和維生素,脂肪可以去掉(但有些肉好吃就在於其脂肪),就像低脂牛奶一樣,生產低脂的肉。
生產絕對健康的牛肉,其環境也是公開透明乾淨,不需擔心吃到有問題不健康的肉。消耗低的資源就能生產出肉。未來還可以解決糧食問題。
現場找了二位老闆上去試吃,當然老闆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的很棒(難怪可以成為大老闆);另一位是找觀眾上去吃,我是很欣賞他的誠實拉,他說"吃起來像品客洋芋片,又沒有那麼脆"(說話這麼老實,難怪人家是老闆你是一般人)。
心得:
第一個我想到的就是道德問題,人造肉會不會衍生跟人造生物一樣的問題。
第二是食品天然或是基因改造的問題,到時超市可能會有天然肉和人造肉的不同區域吧。
第三是有人吃素是因為不想傷害動物,如果肉是可以在不傷害動物的情況下人工製造的,那算是葷還是素呢?
3.
第三位是個設計師。講設計就是未來,可以改變世界。
心得:
我個人是覺得沒講到什麼重點,就是講設計,去看一本設計書大概就是在講這些東西吧。
4.
第四位是台灣人上場,主要是在講他在奇點大學的生活,全球80人來自35個國家,他很榮幸成為那80人之一。
內容是上課的講師都很厲害大有來頭,連他的同學也都很厲害。
比較有印象的是奇點大學的指數成長思想,10 + 10 + 1 Billion,也就是10個星期去想出用10年的時間,提出會影響10億人的方案。
心得:
台風很穩健,很活潑的簡報,只是大多在敘述他在奇點大學的所見所聞,他個人做了些什麼事情倒是沒有提到,就是一個很棒的報告校園生活的演講。或許是我對他不太熟悉,不曉得他有什麼豐功偉業,至少他也講一下做了什麼事可以讓他進入奇點大學。
5.
第五位講永續與創新的結合。提到一個例子,咖啡除了可以喝,它的渣還可以拿來施肥,做衣服、做鞋子。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就不提了。
心得:
或許是因為在MBA已經看過很多類似的個案,也上過永續的課程,更實地到歐洲參訪各國永續與創新的做法,所以沒有覺得很驚奇。
不過我倒是很欣賞他的說法: 我們這房間(應該是他們辦公室)沒有人會說不可能,說不可能的人,滾出去!
他也提到創新就是要讓自己思考像小孩子一樣,天真的想法或許就是創新,不要侷限自己,不要說不可能。
---------------------------------------------
凌晨2點了,希望犧牲睡眠時間的我,雖然寫的東西稍有精簡,還是希望對沒去的人有幫助。
Wednesday, August 6, 2014
每一個成員對新創公司都是基石
昨天面試了一位可愛的女生,國外碩士,外商工作近二年。
一開始收到這履歷就有點驚訝,因為我並沒有公開徵才。這封信是用英文寫的,是在測試我的英文能力嗎 :p
有趣的是她知道我們公司是因為她媽媽來看我這邊的房子,知道我們這家公司後回去跟她說了很多,她也查一下我們公司,覺得服務很有趣、公司很熱血。當然我們公司不只這二點而已,不過為了怕她不了解什麼是新創公司,避免她一股熱血,還特地提醒她去了解一下。
書信了幾回,果然還是有衝勁,年輕人就該這樣敢冒險,追求有挑戰性的人生,還是決定來與我面談。
每一個來我們公司的夥伴我都很重視,在來之前就已經仔細看過履歷,分析能對公司產生什麼貢獻,而不是好阿來看看的心態。
儘管只是面試而已,其他公司是我問妳答,決定妳要不要來上班,而我的做法是讓你詳細的知道我們公司做什麼,讓妳決定要不要加入我們團隊。
我看人只看二點: 態度、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態度。能力不好,態度好可以學,而且學很快;態度不好,就算能力是100分,做出來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沒有靈魂。更重要的是不能融入團隊,新創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我想很多文章都有探討,就不贅述。
這次也花了二個小時的時間,表示我的重視對面談者有問必答,也希望在對談中能讓對方有學到東西。
一開始收到這履歷就有點驚訝,因為我並沒有公開徵才。這封信是用英文寫的,是在測試我的英文能力嗎 :p
有趣的是她知道我們公司是因為她媽媽來看我這邊的房子,知道我們這家公司後回去跟她說了很多,她也查一下我們公司,覺得服務很有趣、公司很熱血。當然我們公司不只這二點而已,不過為了怕她不了解什麼是新創公司,避免她一股熱血,還特地提醒她去了解一下。
書信了幾回,果然還是有衝勁,年輕人就該這樣敢冒險,追求有挑戰性的人生,還是決定來與我面談。
每一個來我們公司的夥伴我都很重視,在來之前就已經仔細看過履歷,分析能對公司產生什麼貢獻,而不是好阿來看看的心態。
儘管只是面試而已,其他公司是我問妳答,決定妳要不要來上班,而我的做法是讓你詳細的知道我們公司做什麼,讓妳決定要不要加入我們團隊。
我看人只看二點: 態度、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態度。能力不好,態度好可以學,而且學很快;態度不好,就算能力是100分,做出來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沒有靈魂。更重要的是不能融入團隊,新創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我想很多文章都有探討,就不贅述。
這次也花了二個小時的時間,表示我的重視對面談者有問必答,也希望在對談中能讓對方有學到東西。
Friday, July 11, 2014
核心競爭力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22307&kdid=AR10&r=5
詹宏志數次提到他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直到現在很多都是他當初沒計劃到的。既然是新東西,既然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做就對了。
打籃球不是算數學 (誤)。
創新不是算數學,用算的就能算出結果。
我看了一部有人推薦的電影,台灣叫海闊天空,它的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叫做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這部片肯定是冷門片,因為學生或是勞工階級的人看起來沒共鳴,感觸不深,但是對於創業的人們來說,所有的行為就像是創業家的縮影,每句台詞,包含深刻的體驗
我針對一句台詞寫出我的看法,影片中提到核心競爭力,讓我思考了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這是商學院常在說的名詞,我自己歸納幾個特點:
1. 不可取代性
2. 領先性
3. 無法模仿
首先拿新創公司當作探討對象,一開始有富爸爸的公司就不討論了(所謂的富爸爸指的不只是金錢,還包含市場、人力、技術等資源)。
當一家新創公司說核心競爭力,資金、市佔率、技術這些都不會是選項。資金就不用談了,很明顯的是劣勢;市佔率這也先別想;再來很多新創公司陷入迷思的就是我有技術,問題來了,小公司的技術相對於大公司從無到有追趕上需要多久時間? 不用談其他國家了,光談大陸,百度、騰訊等公司,發現這技術不錯好一點的買下新創公司(這也別想太多,通常會買下是因為已經有市場、有流量、有威脅性、或是有急切需要),最常發生的情況是大公司自己做一套幹掉小公司。
不可取代性、領先性、無法模仿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好像輕易的被破解了,最終回到一個本質,新創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每個團隊的定義都不一樣,而且這定義都很抽象,無法量化。
例如一家小吃店,稱核心競爭力是好吃,但好吃似乎不是個明確的競爭力。但是這家店變成了百年老店,靠著百年字號穩定獲利,此時核心競爭力已確定,就是歷史。
再舉一個實際例子,講到快速、大量、低價為核心競爭力的製造公司,我想都會很快的想到鴻海。但是在初期呢? 當郭董說出這是他的核心競爭力有誰聽的進去。
對我來說團隊初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只有對的人、對的團隊往同一個目標付出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對我來說商學院裡談的是事後諸葛,就算複製同一套核心競爭力,不同的時空背景環境,做了再多分析,能不能成功也無法跟你保證(說不定做越多分析反而舉步不前)。
做就對了
詹宏志數次提到他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直到現在很多都是他當初沒計劃到的。既然是新東西,既然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做就對了。
打籃球不是算數學 (誤)。
創新不是算數學,用算的就能算出結果。
我看了一部有人推薦的電影,台灣叫海闊天空,它的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叫做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這部片肯定是冷門片,因為學生或是勞工階級的人看起來沒共鳴,感觸不深,但是對於創業的人們來說,所有的行為就像是創業家的縮影,每句台詞,包含深刻的體驗
我針對一句台詞寫出我的看法,影片中提到核心競爭力,讓我思考了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這是商學院常在說的名詞,我自己歸納幾個特點:
1. 不可取代性
2. 領先性
3. 無法模仿
首先拿新創公司當作探討對象,一開始有富爸爸的公司就不討論了(所謂的富爸爸指的不只是金錢,還包含市場、人力、技術等資源)。
當一家新創公司說核心競爭力,資金、市佔率、技術這些都不會是選項。資金就不用談了,很明顯的是劣勢;市佔率這也先別想;再來很多新創公司陷入迷思的就是我有技術,問題來了,小公司的技術相對於大公司從無到有追趕上需要多久時間? 不用談其他國家了,光談大陸,百度、騰訊等公司,發現這技術不錯好一點的買下新創公司(這也別想太多,通常會買下是因為已經有市場、有流量、有威脅性、或是有急切需要),最常發生的情況是大公司自己做一套幹掉小公司。
不可取代性、領先性、無法模仿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好像輕易的被破解了,最終回到一個本質,新創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每個團隊的定義都不一樣,而且這定義都很抽象,無法量化。
例如一家小吃店,稱核心競爭力是好吃,但好吃似乎不是個明確的競爭力。但是這家店變成了百年老店,靠著百年字號穩定獲利,此時核心競爭力已確定,就是歷史。
再舉一個實際例子,講到快速、大量、低價為核心競爭力的製造公司,我想都會很快的想到鴻海。但是在初期呢? 當郭董說出這是他的核心競爭力有誰聽的進去。
對我來說團隊初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只有對的人、對的團隊往同一個目標付出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對我來說商學院裡談的是事後諸葛,就算複製同一套核心競爭力,不同的時空背景環境,做了再多分析,能不能成功也無法跟你保證(說不定做越多分析反而舉步不前)。
做就對了
Thursday, July 3, 2014
民主與經濟成長
今天聽到ICRT的Ted talk有個非常有趣的議題 (幸好我英聽還行~),停好車還捨不得下車直到聽完。
講者在談民主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拿了中國和印度二個例子,為什麼拿這二個國家,因為人口一樣很多,土地也很大,同樣是開發中國家。
講者在談民主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拿了中國和印度二個例子,為什麼拿這二個國家,因為人口一樣很多,土地也很大,同樣是開發中國家。
講者首先提到一個問題,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和經濟發展有沒有關係,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運輸是重要的基礎建設,那為什麼會和民主有關係呢?
當要興蓋基礎建設時,第一遇到的就是土地的問題,當土地上有人民居住時,土地就需要徵收,如果是民主國家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人民會拒絕,導致建設一拖再拖,建設不建好,人民、貨物沒辦法順利的輸送,經濟沒辦法有效率的成長。
講者說這是民主對抗民主(Democracy against democracy),很耐人尋味的一句話。
但如果是專制國家如中國,政府的執行力大於人民的力量,政府有心要蓋基礎設施,人民只好遷移,因此政府的效率很好 (當然前提是這個政府真的是有願景、有規畫、有心做事,不然公權力再怎麼強也會淪為貪污內亂的工具)。
所以從1960開始到1990,這二個國家的發展有如此大的不同,GDP也大不一樣。而且講者還開玩笑的說中國平均壽命比印度多十歲,你要當中國人還是印度人。
不過講者也談到,並不是說民主是不好的,這當然還有很多條件需要考慮,他很期待五年後中國和印度會有什麼不一樣。
Sunday, June 15, 2014
與消費者保護官(消保官)同中華電信進行協商 2014/06/16
今早走了一趟市政府與消費者保護官(消保官)同中華電信進行協商。
結果: 中華電信認錯
我的訴求: 中華電信在任一媒體上公開道歉或將不法所得回饋給消費者
中華電信: 僅能寄道歉信給我
我的想法: 中華電信財大氣粗,一萬個用戶裡面可能才幾個我這種敢發聲的人,寄個道歉信解決就解決,沒什麼好怕的,其他的不出聲音的人我錢照賺。
國外只要是企業明顯有錯的行為都需要支付賠償金,證明消費者是有權利與企業溝通,不是業者說什麼算什麼。
台灣的人民並沒有比較不值錢,如有法律系的朋友想為台灣千萬用戶發聲請讓我知道,我想讓中華電信賠償此違法行為。
結果: 中華電信認錯
我的訴求: 中華電信在任一媒體上公開道歉或將不法所得回饋給消費者
中華電信: 僅能寄道歉信給我
我的想法: 中華電信財大氣粗,一萬個用戶裡面可能才幾個我這種敢發聲的人,寄個道歉信解決就解決,沒什麼好怕的,其他的不出聲音的人我錢照賺。
國外只要是企業明顯有錯的行為都需要支付賠償金,證明消費者是有權利與企業溝通,不是業者說什麼算什麼。
台灣的人民並沒有比較不值錢,如有法律系的朋友想為台灣千萬用戶發聲請讓我知道,我想讓中華電信賠償此違法行為。
Wednesday, June 11, 2014
台北市SBIR 簡報經驗
每次和政府打交道的經驗都不是很好,昨天是台北市SBIR,太多糟糕的東西我就挑一點來講。(有興趣知道更多的在私下找我聊)
先說委員的水準,出來的團隊都說委員有沒有搞清楚狀況?
就我的狀況
1. 委員到底有沒有事先看申請企畫書? 怎麼現在才在翻
2. 沒有在看台上的簡報(因為都在翻申請書),講完了還在問簡報說過的東西
好了,再來是QA時間,有個團隊說委員直接嗆說"隨便找一家都能做的比你好"
同一個委員我這邊是嗆說"你說了這麼多,市場這麼大,錢還是不會進你口袋"
(我們開玩笑說她應該是扮演黑臉角色)
對於政府要扶植企業發展的角色,充滿攻擊性、看衰的態度是不應該的,應該是處在提供建議的態度。我們來提企畫是要為台灣做事,不是來看政府臉色的。
再來,身為一個年輕人、一個創業家,我要告訴你的是,
我就是要有這抱負能將這些錢都放進我的口袋!
(這是為什麼你只能當一個酸溜溜的委員,我是一個敢實現理想的創業家!)
先說委員的水準,出來的團隊都說委員有沒有搞清楚狀況?
就我的狀況
1. 委員到底有沒有事先看申請企畫書? 怎麼現在才在翻
2. 沒有在看台上的簡報(因為都在翻申請書),講完了還在問簡報說過的東西
好了,再來是QA時間,有個團隊說委員直接嗆說"隨便找一家都能做的比你好"
同一個委員我這邊是嗆說"你說了這麼多,市場這麼大,錢還是不會進你口袋"
(我們開玩笑說她應該是扮演黑臉角色)
對於政府要扶植企業發展的角色,充滿攻擊性、看衰的態度是不應該的,應該是處在提供建議的態度。我們來提企畫是要為台灣做事,不是來看政府臉色的。
再來,身為一個年輕人、一個創業家,我要告訴你的是,
我就是要有這抱負能將這些錢都放進我的口袋!
(這是為什麼你只能當一個酸溜溜的委員,我是一個敢實現理想的創業家!)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