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9, 2015

旅遊3.0

感謝商發院同意分享全文PDF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waIA0oCiovGYkFsSWRJS0t5UTQ

當初能受邀寫這篇文章並不計較是否收費,我只想讓更多人看到我的想法,感謝商發院同意讓我能分享全文。

礙於字數的限制,如有未能詳細表達的地方,很歡迎與我聯絡或拜訪。


原文出自
http://ciis.cdri.org.tw/irr/content.aspx?sid=0F260565295183069256

Thursday, June 4, 2015

與故宮博物院院長有約: 你所不知道的故宮

短短不到二個小時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歷史課,院長本身就是個活字典,任何年代(包含西元)、人民、數量、地點記的一清二楚,真的令人非常佩服。

這次的座談會主要不是聽院長準備什麼我們聽什麼,而是學生現場問什麼,院長答什麼,所以全部都沒有套過!
但每一個問題院長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文物到文學,都可以回答一個非常豐富含蘊的故事,所以根本問不到幾個問題時間就過了(可惜)。

 *問題和回答從記憶而來,記多少就說多少,不保證順序,也不保證完整院長口述。

第一個問題,是個複合題,看起來簡單,但這故事院長就能說個半小時。
問:
故宮是否有服裝展(看甄環傳而有這問題)? 故宮的文物都放在哪? 故宮有黃金嗎? 有多少?

院長:
故宮沒有衣服,所有的文物都是藝術品,當初搬來台灣的時候只有帶藝術品。衣服在北京故宮。
故宮的由來是當初XXX(忘記名字)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推翻滿清政府有個條約同意滿清皇室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但是卻遭到驅逐,所以皇室去找當時已經在醫院的孫中山告狀。當時孫中山的助手汪精衛寫了一篇文章轉述孫中山的意思,也就是"天下為公",因此紫禁城就地成為故宮博物院 (時間是1925年)。

故宮的文物一開始是在紫禁城,後來將文物遷到南京(因抗戰南遷),後來日本入侵南京只好再將文物遷到四川。當時在四川挖個馬蹄型山洞,挖了二年之後才將文物遷入。
後來1948年再遷到台灣,當時也是放在山洞,在台中(詳細地點忘了),後來才搬到外雙溪,也就是現在的故宮。現在的故宮前面是宮廷式建築,但其實後面還是山洞(真的很喜歡山洞...)。
因為台灣潮濕又熱,山洞並不適合文物的保存,根據不同的文物需要不同的溫度和濕度保存,現在有17個館分別保存不同環境的文物。
只有唯一一種文物還放在山洞,就是瓷器。瓷器原本就是在溫度非常高的環境下生成,需要至少1200度以上才能製成,在當時屬於高科技,只有中國才有技術做出,但大部分還是失敗,只有少數能夠成功至做出(也就是良率不高)。基本上瓷器就是在很艱困的環境下生產出,所以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濕,只怕搖晃碰撞。
談到瓷器你們知道青花瓷是哪裡做的嗎? 是中國沒錯,但是你看它黑白相間的花色是從伊斯蘭而來,而燒製的釉料是從中東而來(還有談一些因為西域來往、新疆、香妃、紅樓夢等故事)

故宮沒有黃金,故宮的文物都比黃金值錢不需要放黃金(這句話真是神回!)。


問題二: 故宮南院為什麼選在嘉義?

院長:
(講到了當時的總統和行政院長還有小英,還有一堆政治因數,我也記不清了)
南北發展還是有很大的不均,尤其在文化教育上,為了南北的平衡,所以要開辦南院。
南院當初選點有好幾個地方,包括高雄的西子灣。
故宮是很怕水的地方,不能被水淹,嘉義是個很乾的地方,還常缺水,特地選在還有二個池的地方,還可幫助調節避免淹水。

問題三: 什麼文物會搬去南院,會放多久?

院長: 你的問題怎麼這麼像立法委員,他們也是這樣問 (大家笑)。
鍍金佛像會過去。這裡說個新竹人(忘記名字)的故事,他以前很窮,後來到日本經商成功,歸化日本改名新田。他很喜歡買佛像,蒐集了很多不只中國,亞洲的佛像都有。其中有一個是故宮特地要向他買的,也就是青銅鍍金釋迦摩尼佛,是北魏太和元年的文物。當時開價3億,在當時全球收藏文物價格還沒被炒起來之前這是天價。故宮需要經費,請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幫忙,在立法院省預算的時候一定會被質詢,但是當時立法院大都是國民黨的,所以還是通過了。
後來故宮的院長、副院長都與他打好關係,幫他辦文物展覽,人之將死一定會想好好安頓這些文物,就像生女兒一樣,年輕的時候不想嫁女兒,到了該嫁的時候嫁不出去就糟了,也想臨終之前看到女兒有個好婆家,最後把所有的珍藏都給了故宮,故宮也因此以他名字命名了一個地方(中間一些故事就省略了,很晚有點累...)

問題四(陸生): 北京故宮院長XXX(名字又忘了)說在中國以外的文物就像孤魂野鬼一樣,您有什麼看法?
(形容一下他的行為,翹著腳穿著短褲拖鞋,院長回覆問題時開著電腦一直玩FB不看著院長,還一直在抖腳。)

院長:
孤魂野鬼一定不是在講故宮,故宮博物院是在西元1925年由中華民國所成立,搬來台灣的時候西元1948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才成立。遷來台灣是由同一個政府、同一批人所運送,其合法合理性無庸置疑。當時故宮院長沒有跟著到台灣來,台灣有一陣子還沒有院長,直到1965年才有第一任院長蔣復璁。至今二邊故宮同步今年還同樣歡慶90歲生日。

**
問這問題層次就低了,院長是一個歷史學家,同樣都是中華文化並沒有你我之分,故宮遷移也不是第一次,怎麼遷都還是中國境內,但是你一問反而承認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二個獨立的個體)
**

問題五(陸生接著問): 院長我要問很犀利的問題,不想回答可以不要回答。故宮文物是屬於中華民國的,但如果台獨之後變成台灣共和國,故宮和其文物歸屬又該如何?
當時遷運來台的那批人知道這件事後會有怎樣的看法?

院長:
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我不是他們無法替他們回答。
第一個問題,我是個歷史學家,兩岸的發展其實是歷史的縮影,雖說從研究歷史可以預測未來,但是未來會怎麼發展我也不知道。台灣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如果台灣真的變成你所說的台灣共和國,那也是台灣的未來由台灣的2300萬人民所決定。對我來說只是換個國號,還是同樣的人民,故宮還是繼續傳承。
我無法預測未來5年,50年後台灣會怎麼樣,中華民國還存不存在,就跟你的國家未來還會不會存在一樣。

**
聽到最後一句話的時候我在想,院長好猛!
**

個人看法:
其實院長真的是個歷史學家,他在講述歷史的時候不分國家、不分地裡、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是很中立的在陳述,但我不懂總有人喜歡挑起紛爭。
以院長的地位其實可以敷衍你,甚至不回答你,但是院長一樣很客氣的詳細回答每一個問題。
在台灣你可以有如此的言論面對不論是院長,甚至是總統,但是在大陸我不知道你說了會怎麼樣,還是連說出口的勇氣都沒有。

最後我舉一個老和尚與小沙彌的故事。
有一個女子過河途中受傷,即將要被河水沖走,老和尚趕緊將女子背起過河,過程中肌膚相親。女子道謝後離開,小沙彌批頭就問老和尚怎麼可以與女子肌膚相親呢?
老和尚說: 我都放下了你怎麼還沒放下呢?



Saturday, December 20, 2014

台灣的薪水缺乏競爭力

看了商周的新聞,想起了在政大上課,有一些想法。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KIndepArticle_24441_1.htm

社會是靠那百分之一的菁英帶起,分紅費用化破壞了該給菁英應有的報酬。

丁克華老師上課有說公平安全效率,當社會要求公平過頭,相對失去了效率。
菁英應有的報酬屈就於一般社會,等於劣幣驅逐良幣,其實與共產主義無異。

最後用比較口語的說法當總結:
當國外用較高的薪水挖走台灣的人才,別再靠背不愛國! 你就是不行沒人挖你才只剩一隻嘴可以靠背!

Sunday, November 9, 2014

星際效應 Intersteller

如果說繼全面啟動之後,什麼電影會讓我陷入劇情的起伏中,值得推薦,就是這部了。

一開始我並沒有注意到這部電影,直到 Szu-Yu Yeh 說這部電影的IMDB 9.X。我想說真的假的,已經很久沒有9以上的電影,到電影版逛了一下滿滿的星星文,吸引了我很大的興趣。

本來以為會是像星際大戰等戰爭打鬥電影,結果是大出意料之外講更深的議題,感性與理性的拉扯,還有誠實的議題。再加上談太空談物理,是我最喜歡的科學探討。

看完後我馬上想到一部也是讓我深深思索的電影全面啟動,果然出來一看,原來是同一個導演。繼史蒂芬史匹柏之後讓我有印象的導演。

為了讓未看過的人有驚喜,簡單的描述一下就等大家進戲院看摟。

Wednesday, October 15, 2014

20141015 商周創新之夜

時間雖然晚了,趁著記憶猶新小小的寫一下心得。

地點是小巨蛋,現場用自己的Android手機就可以利用FM收音機選擇中、英、日聽三種語言(iPhone就抱歉了,老是別人有的他都沒),或是去租現場的機器。
除了第一位講者日文是真的聽不懂需要翻譯,其他的我就把耳機收起來了。

1.
第一位講者是一位日本的先生,產品是機器人,不過是像鴻海郭董的那種工業用機器人,不是人形會和你說話的那種。
談到生產使用機器人的好處,當然是24小時,一周七天,一個月30天都可以工作,不會累,速度也快。
裡面也使用到了辨識技術,機器人會辨識桌面上是什麼物體,再將其分類。
他也提到說有人說機器人無法和人類一起工作,第一是大小的問題,他們開發了一個人大小的機器人,所以可以穿插在人類當中;第二是安全的問題,所以他們做了可以和人一起工作的機器人,只要一碰觸就會停止動作。

心得:
用機器人生產不算是什麼創新,不過倒是個改變。改變的是企業的生產力可以提升,而且是可以準確計算生產數量;另一個被改變的是人類的工作會被剝奪。

2.
第二位是人造肉的先生。他用生物科技利用細胞再生的原理生產出肉,不再需要宰殺動物就可生產出肉。他提到應用在二個地方,一個是皮革的生產,一個則是食物。
既然是人造肉,就可以控制肉元素的組成,保留其營養如蛋白質和維生素,脂肪可以去掉(但有些肉好吃就在於其脂肪),就像低脂牛奶一樣,生產低脂的肉。
生產絕對健康的牛肉,其環境也是公開透明乾淨,不需擔心吃到有問題不健康的肉。消耗低的資源就能生產出肉。未來還可以解決糧食問題。
現場找了二位老闆上去試吃,當然老闆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的很棒(難怪可以成為大老闆);另一位是找觀眾上去吃,我是很欣賞他的誠實拉,他說"吃起來像品客洋芋片,又沒有那麼脆"(說話這麼老實,難怪人家是老闆你是一般人)。

心得:
第一個我想到的就是道德問題,人造肉會不會衍生跟人造生物一樣的問題。
第二是食品天然或是基因改造的問題,到時超市可能會有天然肉和人造肉的不同區域吧。
第三是有人吃素是因為不想傷害動物,如果肉是可以在不傷害動物的情況下人工製造的,那算是葷還是素呢?

3.
第三位是個設計師。講設計就是未來,可以改變世界。

心得:
我個人是覺得沒講到什麼重點,就是講設計,去看一本設計書大概就是在講這些東西吧。

4.
第四位是台灣人上場,主要是在講他在奇點大學的生活,全球80人來自35個國家,他很榮幸成為那80人之一。
內容是上課的講師都很厲害大有來頭,連他的同學也都很厲害。
比較有印象的是奇點大學的指數成長思想,10 + 10 + 1 Billion,也就是10個星期去想出用10年的時間,提出會影響10億人的方案。

心得:
台風很穩健,很活潑的簡報,只是大多在敘述他在奇點大學的所見所聞,他個人做了些什麼事情倒是沒有提到,就是一個很棒的報告校園生活的演講。或許是我對他不太熟悉,不曉得他有什麼豐功偉業,至少他也講一下做了什麼事可以讓他進入奇點大學。

5.
第五位講永續與創新的結合。提到一個例子,咖啡除了可以喝,它的渣還可以拿來施肥,做衣服、做鞋子。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就不提了。

心得:
或許是因為在MBA已經看過很多類似的個案,也上過永續的課程,更實地到歐洲參訪各國永續與創新的做法,所以沒有覺得很驚奇。
不過我倒是很欣賞他的說法: 我們這房間(應該是他們辦公室)沒有人會說不可能,說不可能的人,滾出去!
他也提到創新就是要讓自己思考像小孩子一樣,天真的想法或許就是創新,不要侷限自己,不要說不可能。


---------------------------------------------
凌晨2點了,希望犧牲睡眠時間的我,雖然寫的東西稍有精簡,還是希望對沒去的人有幫助。


Wednesday, August 6, 2014

每一個成員對新創公司都是基石

昨天面試了一位可愛的女生,國外碩士,外商工作近二年。

一開始收到這履歷就有點驚訝,因為我並沒有公開徵才。這封信是用英文寫的,是在測試我的英文能力嗎 :p

有趣的是她知道我們公司是因為她媽媽來看我這邊的房子,知道我們這家公司後回去跟她說了很多,她也查一下我們公司,覺得服務很有趣、公司很熱血。當然我們公司不只這二點而已,不過為了怕她不了解什麼是新創公司,避免她一股熱血,還特地提醒她去了解一下。

書信了幾回,果然還是有衝勁,年輕人就該這樣敢冒險,追求有挑戰性的人生,還是決定來與我面談。

每一個來我們公司的夥伴我都很重視,在來之前就已經仔細看過履歷,分析能對公司產生什麼貢獻,而不是好阿來看看的心態。

儘管只是面試而已,其他公司是我問妳答,決定妳要不要來上班,而我的做法是讓你詳細的知道我們公司做什麼,讓妳決定要不要加入我們團隊。

我看人只看二點: 態度、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態度。能力不好,態度好可以學,而且學很快;態度不好,就算能力是100分,做出來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沒有靈魂。更重要的是不能融入團隊,新創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我想很多文章都有探討,就不贅述。

這次也花了二個小時的時間,表示我的重視對面談者有問必答,也希望在對談中能讓對方有學到東西。




Friday, July 11, 2014

核心競爭力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22307&kdid=AR10&r=5

詹宏志數次提到他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直到現在很多都是他當初沒計劃到的。既然是新東西,既然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做就對了。

打籃球不是算數學 (誤)。
創新不是算數學,用算的就能算出結果。

我看了一部有人推薦的電影,台灣叫海闊天空,它的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叫做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這部片肯定是冷門片,因為學生或是勞工階級的人看起來沒共鳴,感觸不深,但是對於創業的人們來說,所有的行為就像是創業家的縮影,每句台詞,包含深刻的體驗

我針對一句台詞寫出我的看法,影片中提到核心競爭力,讓我思考了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這是商學院常在說的名詞,我自己歸納幾個特點:
1. 不可取代性
2. 領先性
3. 無法模仿

首先拿新創公司當作探討對象,一開始有富爸爸的公司就不討論了(所謂的富爸爸指的不只是金錢,還包含市場、人力、技術等資源)。

當一家新創公司說核心競爭力,資金、市佔率、技術這些都不會是選項。資金就不用談了,很明顯的是劣勢;市佔率這也先別想;再來很多新創公司陷入迷思的就是我有技術,問題來了,小公司的技術相對於大公司從無到有追趕上需要多久時間? 不用談其他國家了,光談大陸,百度、騰訊等公司,發現這技術不錯好一點的買下新創公司(這也別想太多,通常會買下是因為已經有市場、有流量、有威脅性、或是有急切需要),最常發生的情況是大公司自己做一套幹掉小公司。

不可取代性、領先性、無法模仿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好像輕易的被破解了,最終回到一個本質,新創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每個團隊的定義都不一樣,而且這定義都很抽象,無法量化。

例如一家小吃店,稱核心競爭力是好吃,但好吃似乎不是個明確的競爭力。但是這家店變成了百年老店,靠著百年字號穩定獲利,此時核心競爭力已確定,就是歷史。

再舉一個實際例子,講到快速、大量、低價為核心競爭力的製造公司,我想都會很快的想到鴻海。但是在初期呢? 當郭董說出這是他的核心競爭力有誰聽的進去。

對我來說團隊初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只有對的人、對的團隊往同一個目標付出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對我來說商學院裡談的是事後諸葛,就算複製同一套核心競爭力,不同的時空背景環境,做了再多分析,能不能成功也無法跟你保證(說不定做越多分析反而舉步不前)。

做就對了